题狄彦哲云溪隐居二首

江汉兵余八十秋,后生谁及见前修。
开元遗事无人说,正始诸贤何处求。
此老尚堪矜式在,吾侪欲为子孙谋。
不嗔拱立烦鸡黍,时复敲门系小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老者(狄彦哲)的生活,表达了对乱世后文化传承断裂的感慨,以及作者对这位隐士的敬仰之情。

前四句写时代背景:战乱(江汉兵)已过去八十年,年轻人已无缘见到前辈的风采。开元盛世(唐玄宗时期)的往事无人提起,正始年间(三国时期)那些贤士也无处可寻——这里用两个历史时期作对比,暗示当下文化传统的失落。

中间两句转折:幸好还有这位老者可作为榜样(矜式),我们这代人(吾侪)要为子孙后代考虑文化传承。这里透露出作者拜访隐士的深层动机——不仅是为了一顿饭(鸡黍),更是为了延续文化血脉。

最后两句生动描写交往场景:老人不嫌麻烦(不嗔)站着招待客人,作者也时常划着小船来拜访。一个"系小舟"的细节,既点明云溪隐居的水乡环境,又展现了文人往来的雅致。

全诗通过"战乱-文化断层-寻访隐士"的脉络,在平淡的拜访记事中,寄托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老人门前系着的小舟,就像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读者感受到乱世中坚守的文化力量。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