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远山城的荒凉景象,以及诗人公务滞留期间的孤寂心情。
开头四句像一幅水墨画:县城被群山环抱,清澈的河水快速流过。这里人烟稀少,集市冷清没有像样的商铺。用"下如驶"形容水流,让人仿佛听见哗哗水声;"无行次"的市集,更显出地方的贫穷落后。
中间四句写环境压抑:山雾直到中午还不散,阳光都被遮蔽。傍晚刮起凄凉的风,让在外漂泊的诗人难以入睡。"岚阴""氛翳"这些词营造出沉闷压抑的氛围,连阳光都透不过来的感觉。
最后四句交代心境:诗人本是奉命来办事,却因公事滞留。想到归期未定,不禁心生惆怅。用"奉檄"(奉命)和"淹留"(滞留)形成对比,突出身不由己的无奈。结尾"何当语归计"的感叹,道出所有在外奔波者的共同心声。
全诗妙在把山水游记和公务羁旅结合,既写实景又抒真情。用简练的语言,把山城的荒僻、天气的阴沉、游子的孤寂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个偏远小城的压抑氛围,以及诗人想家却不得不留下的矛盾心情。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