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祭酒雪窗课读图
堂中一寸书,门外三尺雪。
孤儿读未完,慈母心若结。
朝行课读书,暮行课读书。
孤儿业甫成,慈母年先徂。
衰亲无百龄,积雪不逾月。
所以人子心,常思事亲日。
感君与我孤露同,六岁七岁称孤童(君以七岁孤余甫六岁)。
贫家无师读不得,卒业皆在纱帷中。
虽然我与君稍异,忧患馀生复难记。
五雅三苍业纵同,经旬九食谈何易。
白云前头一曲溪⑴,昔者我友曾分题。
长檠无光短檠继,持较此卷殊依稀。
我家茅三层,君家竹千个。
我家屋比君家破,雪朵尽从头上堕。
君家门向左,我家门向右。
我家雪比君家厚,彻夜有光飞瓮牖。
可怜迟暮犹耽读,只惜春晖杳难续。
每值穷冬风雪辰,摊书时向茅檐哭。
吁嗟乎,今年之雪非去年,今日之景非从前。
安得衰亲常存雪不化,儿宁读书终老茅檐下。
孤儿读未完,慈母心若结。
朝行课读书,暮行课读书。
孤儿业甫成,慈母年先徂。
衰亲无百龄,积雪不逾月。
所以人子心,常思事亲日。
感君与我孤露同,六岁七岁称孤童(君以七岁孤余甫六岁)。
贫家无师读不得,卒业皆在纱帷中。
虽然我与君稍异,忧患馀生复难记。
五雅三苍业纵同,经旬九食谈何易。
白云前头一曲溪⑴,昔者我友曾分题。
长檠无光短檠继,持较此卷殊依稀。
我家茅三层,君家竹千个。
我家屋比君家破,雪朵尽从头上堕。
君家门向左,我家门向右。
我家雪比君家厚,彻夜有光飞瓮牖。
可怜迟暮犹耽读,只惜春晖杳难续。
每值穷冬风雪辰,摊书时向茅檐哭。
吁嗟乎,今年之雪非去年,今日之景非从前。
安得衰亲常存雪不化,儿宁读书终老茅檐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寒家庭中孤儿刻苦读书、怀念慈母的感人故事,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母子情深与生活的艰辛。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回忆母亲(前12句):用"一寸书"和"三尺雪"的对比,突出孤儿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读书。母亲日夜督促孩子学习,可惜孩子刚学有所成,母亲就已离世。"积雪不逾月"暗示母爱短暂,提醒子女要及时尽孝。
2. 与友人对比(中间部分):诗人与朋友都是幼年丧母的孤儿,都靠母亲纱帐中的教导读书。但诗人强调自己处境更艰难——屋顶破漏("雪朵从头上堕")、房屋朝北更寒冷("我家雪比君家厚")。这些生活细节真实呈现了贫寒学子的困境。
3. 思念与哀伤(最后部分):诗人如今虽仍苦读,但母亲已逝("春晖杳难续")。每逢风雪天,他都会在破屋檐下边读书边哭泣。最后发出痛彻心扉的愿望:宁愿母亲永远活着("雪不化"象征母亲常在),自己甘愿一辈子在茅屋下读书。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
- 用"雪"贯穿全诗,既是实景描写,又象征母亲的纯洁与生命的短暂
- 通过"茅屋漏雪""九食经旬"等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寒门学子的不易
- 最后"宁读书终老茅檐下"的假设,把对母亲的思念推向极致,令人动容
全诗语言朴实却情感浓烈,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了古代寒门学子"知识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普遍人生遗憾。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