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爵台
高台突兀连苍穹,中有艳质如花红。
君王巳作西陵土,繐帷王座空秋风。
向陵舞罢寒月白,苍狐夜啼松泪滴。
冢中枯骨宁有知,翠袖珠袍为谁色。
当其奋臂谯许间,手挥群雄如刈菅。
横矛赋诗逞豪杰,猛气可以移南山。
宁知暮年壮心死,遗教但闻令卖履。
唏嘘涕泣儿女态,遗臭至今犹未已。
君不见永安宫中顾命时,天下英雄人得知。
君王巳作西陵土,繐帷王座空秋风。
向陵舞罢寒月白,苍狐夜啼松泪滴。
冢中枯骨宁有知,翠袖珠袍为谁色。
当其奋臂谯许间,手挥群雄如刈菅。
横矛赋诗逞豪杰,猛气可以移南山。
宁知暮年壮心死,遗教但闻令卖履。
唏嘘涕泣儿女态,遗臭至今犹未已。
君不见永安宫中顾命时,天下英雄人得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曹操的铜雀台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英雄暮年的悲凉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前八句描绘铜雀台的衰败景象:高耸的台阁仍在,但当年歌舞的美人已成黄土,帷帐在秋风中空荡飘摇。月光下仿佛还能看到舞姿,而松林间狐狸的哀鸣像在替英雄哭泣。诗人用"冢中枯骨""翠袖为谁色"等意象,突出权势财富终成虚妄的哲理。
中间六句回顾曹操的辉煌过往:年轻时横扫群雄如割草,横槊赋诗的豪情能撼动山岳。但笔锋一转,用"卖履"典故(曹操临终嘱咐分卖衣物)和"涕泣儿女态",展现英雄迟暮的脆弱,暗示其政治手段留下的争议评价。
最后两句点睛:以刘备永安宫托孤作对比,暗示真正的英雄气概应当光明磊落。全诗通过铜雀台这个象征物,完成了对曹操功过是非的艺术评判——既肯定其乱世豪情,又批判其权谋手段,最终落在"英雄应当如何被铭记"的深刻思考上。
诗中"苍狐夜啼""松泪滴"等拟人化描写,让历史场景鲜活可感;"刈菅""移南山"等夸张比喻,生动再现了曹操的霸气形象。这种强烈反差的艺术处理,让读者自然体会到历史沧桑与人性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