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亭焦山鼎铭拓本书后
今年二月扬江舲,烟中瞥见焦山青。
鹅毛风利那得泊,枯木堂远心洄潆。
夙闻周鼎不可见,仰首徒叹山岭嵤。
延陵季子性爱古,忽示旧拓神为惊。
司徒南仲名最著,出车常武功恢闳。
毛公知人贵论世,文宣两属非调停。
郑君据前以定后,谓此不与共和盟。
后生疑信敢抉择,古今未必无同名。
方叔召虎相先后,人表叙次如例星。
王格周庙岂西伯,证以此鼎疑益明。
可知名同代则异,此鼎当自中兴成。
是时雕戈挽天步,猃狁既伏淮夷清。
虎臣矫矫奏肤绩,亟于图室酬藩屏。
无专受赍自郑重,入门卓立当中庭。
史友册令司徒右,时制小异参礼经。
彤矢鋚勒耀圭卣,玄衣缟韠尊葱衡。
对扬休命不敢忽,归作彝器荐芳馨。
万年子孙永宝用,至今呵护归山林。
摩挲此本已神王,跋语况有乡先生。
竹翁嗜古如菖芰,剖析奇字秋毫精。
销金祸比爇书烈,余怒犹欲屏秦嬴。
吾乡文献久阒寂,八万卷散留孤亭。
流传手泽入君手,宝之何啻千琼莹。
籀文墨妙两奇绝,展对恰喜冬曦晴。
后尘欲步愧未肖,巨制益服华阳铭。
鹅毛风利那得泊,枯木堂远心洄潆。
夙闻周鼎不可见,仰首徒叹山岭嵤。
延陵季子性爱古,忽示旧拓神为惊。
司徒南仲名最著,出车常武功恢闳。
毛公知人贵论世,文宣两属非调停。
郑君据前以定后,谓此不与共和盟。
后生疑信敢抉择,古今未必无同名。
方叔召虎相先后,人表叙次如例星。
王格周庙岂西伯,证以此鼎疑益明。
可知名同代则异,此鼎当自中兴成。
是时雕戈挽天步,猃狁既伏淮夷清。
虎臣矫矫奏肤绩,亟于图室酬藩屏。
无专受赍自郑重,入门卓立当中庭。
史友册令司徒右,时制小异参礼经。
彤矢鋚勒耀圭卣,玄衣缟韠尊葱衡。
对扬休命不敢忽,归作彝器荐芳馨。
万年子孙永宝用,至今呵护归山林。
摩挲此本已神王,跋语况有乡先生。
竹翁嗜古如菖芰,剖析奇字秋毫精。
销金祸比爇书烈,余怒犹欲屏秦嬴。
吾乡文献久阒寂,八万卷散留孤亭。
流传手泽入君手,宝之何啻千琼莹。
籀文墨妙两奇绝,展对恰喜冬曦晴。
后尘欲步愧未肖,巨制益服华阳铭。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看到一件珍贵文物——焦山鼎的拓本后,引发的历史联想和感慨。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忽示旧拓神为惊"):
作者坐船经过镇江焦山时,因为天气原因没能停靠,心里一直惦记着山上的周代古鼎。后来朋友季子突然拿出这个鼎的古老拓本,让他又惊又喜。
第二部分("司徒南仲名最著"到"此鼎当自中兴成"):
这部分像在破案。作者通过分析鼎上的铭文,推测它可能不是周宣王时期的,而是周朝中兴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的文物。他引用历史人物重名的现象(就像现在叫"张伟"的人可能活在不同年代),论证这件文物可能比人们以为的更古老。
第三部分("是时雕戈挽天步"到"至今呵护归山林"):
作者想象这个鼎的铸造背景:周朝军队打败外敌后,将领受赏赐铸鼎纪念。诗中描绘了隆重的授勋仪式,鼎上华丽的纹饰,以及人们虔诚保存宝器的场景。最后鼎回归山林,暗示它后来被埋藏保存至今。
第四部分("摩挲此本已神王"到最后):
作者欣赏拓本时,想起家乡前辈竹翁(可能指学者钱大昕)对古文字的精深研究,以及家乡文物的散失。现在这个带着先人手泽的拓本能被好好珍藏,让他感到欣慰。最后谦虚地表示,自己的题跋比不上古人华阳真人的铭文水平。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把看文物拓本的过程写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探险
2. 通过具体器物展开宏大历史想象,从一件鼎看到整个周朝的兴衰
3. 流露出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既有对文物散佚的痛心,也有对珍本得以保存的欣慰
4. 虽然讨论的是专业金石学内容,但用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比喻(如"鹅毛风利""销金祸比爇书烈")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文物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