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观万人冢
釜底游魂窜不死,郊原夜半号鬼子。
传闻兰若容万人,鼠穴凭陵闹如市。
已推佛骨倒狮坐,复坏僧厨堆马矢。
妖童裹头女窄袖,刃在其颈寐而喜。
前载鬼车后虎伥,犬羊自砺熊罴齿。
吁嗟济漯多秫田,齐茧缫丝比罗绮。
蝥蠈无端作皿虫,耕奴之祸连织婢。
朝廷恩逮乃祖父,萑苻势合群臂指。
胡不杀贼缚渠魁,或则间道还乡里。
王师合围命日蹙,几肉如林草间跪,请看守陴岂呼庚,终睹焚林不丧匕。
荒徼犹平蜗角蛮,中区敢斗槐安蚁。
长官执讯头削瓜,半付饥乌半沙水。
幺么诛锄非大戮,且收害气埋高垒。
坤舆从此祝清宁,横逆应提鼎铛耳。
我过清渊风日佳,会通河北弦歌起。
更无射隼上高墉,但有哀鸿烦刺史。
皇仁掩骼重涕零,钲鼓声销五云里。
传闻兰若容万人,鼠穴凭陵闹如市。
已推佛骨倒狮坐,复坏僧厨堆马矢。
妖童裹头女窄袖,刃在其颈寐而喜。
前载鬼车后虎伥,犬羊自砺熊罴齿。
吁嗟济漯多秫田,齐茧缫丝比罗绮。
蝥蠈无端作皿虫,耕奴之祸连织婢。
朝廷恩逮乃祖父,萑苻势合群臂指。
胡不杀贼缚渠魁,或则间道还乡里。
王师合围命日蹙,几肉如林草间跪,请看守陴岂呼庚,终睹焚林不丧匕。
荒徼犹平蜗角蛮,中区敢斗槐安蚁。
长官执讯头削瓜,半付饥乌半沙水。
幺么诛锄非大戮,且收害气埋高垒。
坤舆从此祝清宁,横逆应提鼎铛耳。
我过清渊风日佳,会通河北弦歌起。
更无射隼上高墉,但有哀鸿烦刺史。
皇仁掩骼重涕零,钲鼓声销五云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乱后的惨烈景象,同时暗含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朝廷政策的复杂态度。以下是通俗易懂的分析:
1. 战乱惨状: 开篇用"釜底游魂"形容逃亡百姓像热锅上的蚂蚁,"鬼子"的嚎叫渲染恐怖氛围。万人冢、鼠穴闹市等意象,展现尸体堆积、盗匪横行的乱世图景。诗中"刀架脖子还能睡觉"的细节,突出百姓麻木求生的绝望。
2. 讽刺与质问: 诗人讽刺乱世中妖童恶女横行,像"鬼车虎伥"般助纣为虐。质问朝廷:明明济漯地区富饶如"丝绸罗绮",为何百姓变成"蛀虫"互相残杀?提到"朝廷恩典",实则暗示政策失效,导致民变四起。
3. 平叛的残酷: 描写官兵围剿时,叛军如"林中肉"般跪地求饶,但最终仍遭屠杀。用"削瓜"比喻砍头,尸体喂乌鸦或抛入河流,展现镇压的血腥。诗人称这是"小诛杀",实为反讽。
4. 和平的来之不易: 结尾笔锋一转,写战后的清渊城风和日丽,运河边重现歌声。但"哀鸿"暗示民生仍未恢复,刺史还需安抚流民。最后"皇帝仁德掩埋尸骨"的描写,既有对和平的欣慰,也暗含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诫。
核心魅力: - 画面感强:鼠窜尸堆、刀颈酣睡等场景令人毛骨悚然 - 批判力度:通过富庶与战乱的对比,揭示"官逼民反"的深层原因 - 复杂情感:既痛恨暴民,又同情百姓,对朝廷既肯定又暗讽 - 历史价值:像纪录片般记录了明代中后期流民暴动的真实场景
全诗用惊悚的战争意象唤醒读者对和平的珍视,警示统治者"重民生才能保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