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禾川酬诸同志歌

六载之前禾川去,六载之后禾川归。
记得扁舟江上来,士民相聚牵征衣。
长沙一去何时返,相顾不禁泪自挥。
赠之骊歌饮我酒,如斯高谊古今稀。
恭际圣时得归期,故人道旁迎嬉嬉。
笑我不殊麋鹿性,依然还怡丘壑姿。
去时正值桃花放,归来亦在初春时。
重指桃花固堪喜,忆昔艰危益可悲。
拟共山中结岁盟,只因新命自丹墀。
箧中短剑难分赠,聊写长歌慰相知。
借问何以慰相知,重此江门千古身。
重此堂堂千古人,廊庙江湖俱有事,神交切莫负青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官员时隔六年重回禾川(今江西永新县)的感慨,充满人情味和人生思考。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三种核心情感:

1. 重逢的温暖
开头用"六年前离开,六年后回来"的对比,带出百姓们拉着他的衣服不舍、长沙分别时流泪送行的场景。最动人的是"大家给我唱送别歌、敬酒"的细节,这种真挚的官民情谊让他觉得"古今罕见"。

2. 归隐的向往
回乡后朋友笑他"还是像野鹿一样热爱山林",他自己也承认本性就喜欢田园生活。两次提到"桃花"(离开时桃花开,回来时又见桃花),暗示对自然生活的眷恋。甚至想和友人"在山里结伴养老",但皇命在身无法实现。

3. 责任的担当
最后笔锋一转,用"短剑难送"暗示自己仍要为国效力。最精彩的是结尾四句——告诉朋友们:无论是做官还是归隐,都要活出人生价值,只要精神相通,就不算辜负青春。这种"各尽所能"的豁达态度超越了简单的归隐情怀。

全诗像一封朴实的家书,既有"老百姓给我敬酒"的生活气,又有"桃花开两次"的诗意,最后升华到"无论在哪都要认真活着"的积极人生观。最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在官场责任与个人志趣间的真实挣扎,以及"虽不能一起归隐,但心永远相通"的友情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