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的奇幻美景,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
开头两句像电影特写镜头:太阳刚冒头时像个红玉盘子顶在雪山顶上,阳光把雪雾蒸腾成暖融融的云气,笼罩着整个人间。这里用"红玉盘"比喻朝阳,既写出颜色又显出质感;"氤氲和气"四个字就让读者感受到阳光融雪的温暖气息。
后两句突然转折:当诗人回头想再看这银装素裹的世界时,所有雪景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青山依旧戴着翠绿的发髻(鬟是古代女子的环形发髻)排列在眼前。这种瞬间的变幻,就像手机镜头突然切换滤镜——前一刻还是冰雪童话世界,下一秒就变回寻常青山。
全诗妙在三个反差:颜色上红日与白雪碰撞,温度上寒雪与暖雾交融,时间上雪景的短暂与青山的永恒形成对比。最精彩的是"翠鬟"这个拟人化比喻,把静止的青山写得像一群挽着发髻的姑娘,突然让整座山活了起来。短短28个字,既拍到了绝美晨光,又藏着对自然神奇的惊叹,还带着点"美景不常驻"的人生感悟。
陈淳
陈淳,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种说法是1482—153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