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一个读书人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开头两句"我本是江边垂钓的闲人,如今却钻研起治国之道",用钓鱼翁和治国能臣的对比,暗示了人生道路的转变。这里透露出一种对当初选择的困惑。
中间四句点明科举制度的本质:"自古以来科举考试,不过是为了功名利禄"。但随后笔锋一转,以长江汉水的波涛终会平静为喻,指出真正高尚的品格(夔龙指代贤臣)永远不会被磨灭。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又包含着对永恒价值的坚信。
最后两句最为精彩:"即便身为囚徒(南冠指代囚犯),只要拥有真才实学,也能写出流传万古的佳作"。诗人用"卿云歌"这个典故(相传是舜帝时代的颂歌),表达了真正的才华和品德能够超越时代限制的思想。
全诗通过个人经历引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看透名利却不消极,反而更加坚守精神追求的人生态度。诗人告诉我们:外在的境遇或许会变,但只要内心保持高尚,就能创造永恒的价值。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