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惠泉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潨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潨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荆门惠泉从高山源头一路奔流而下的生动景象,展现了自然之力的壮美与它对人类生活的滋养。
开头四句像一组动态镜头:泉水从高处涌出,顺着石缝蜿蜒而下,飞溅的白沫像碎雪纷飞,水流在青色山崖上冲刷出隐约的裂痕。这里用"白沫乱"和"苍崖坼"的强烈对比,让人仿佛听到哗哗水声,看到水花四溅的画面。
中间六句是水流特写:先形成清澈见底的漩涡("肝膈"比喻水清得能照见内脏),又汇成奔涌的溪流冲走蛙虫。水流从碗口粗细渐渐变成丝绸般的宽幅,这个比喻既形象又带着流动的美感。
后六句加入神话想象:传说泉中有被贬谪的"神物",虽不能呼风唤雨,但永远喷吐着清泉。最动人的是结尾——正是这永不枯竭的泉水,千百年来滋养着山民的稻田麦田。把自然馈赠与人类生存联系起来,使写景有了深沉的人文温度。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走下""潨泻""奔驶"等动词让水流活起来;二是比喻新颖(如帛、肝膈);三是最后点出泉水的真正价值不在风景,而在哺育生命,升华了主题。就像现在拍纪录片,先给震撼的自然镜头,最后落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