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四日侍母登舟谢淮阴诸友送至宝应(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
冠盖动淮阴,河梁携手吟。
此乡多蕴结,永夜慰胸襟(铭斋仰山宿舟中尤勤恳。)。
百里联床梦,扁舟故友心。
相逢终欲别,不尽玉杯斟。
此乡多蕴结,永夜慰胸襟(铭斋仰山宿舟中尤勤恳。)。
百里联床梦,扁舟故友心。
相逢终欲别,不尽玉杯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带着母亲乘船离开淮阴时,当地好友热情相送的场景。全诗用简单真挚的语言,展现了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和离别时的不舍。
前两句"冠盖动淮阴,河梁携手吟"直接描绘送别场景:淮阴城里的达官贵人们都来相送,大家在河边手拉着手吟诗作别。这里"冠盖"指代有身份的人,"河梁"就是河边的意思。
中间四句着重描写友情。"此乡多蕴结"说这个地方的人都很重情义,"永夜慰胸襟"写朋友们整夜在船上陪作者聊天,特别提到铭斋、仰山两位朋友最为殷勤。"百里联床梦"用夸张手法说虽然相隔百里,但友情让彼此像睡在一张床上那样亲近。"扁舟故友心"说小船虽小,却满载着老朋友的深情。
最后两句"相逢终欲别,不尽玉杯斟"道出离别的无奈:再好的相聚也终要分别,只能不停地斟满酒杯,用喝酒来延长这最后的相聚时光。这里的"玉杯"就是精美的酒杯,代表珍贵的友情。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朋友间拉家常一样自然。通过送别时的一个个细节,把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写得特别动人。尤其是最后喝酒的场景,让人感受到那种"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淡淡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