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诸生从游崆峒山上诗以勖之
登山自平地,高以下为基。
脚根如不力,崔嵬焉得跻。
突兀五台峰,中有三天路。
直上万仞冈,虚空更无柱。
所以大易训,礼卑而智崇。
卑法业乃积,崇效德方隆。
文艺道之英,根深枝叶茂。
培养欲沉潜,诵读宜宏富。
人伦庶物间,天则不可违。
要令常著察,内省免瑕疵。
能以无碍心,而行真实地。
高明亦中庸,攸往无不利。
穷达固有遇,尧桀在所趋。
阿衡与陋巷,百代同光辉。
秦俗喜淳庞,况存圣哲矩。
忠信肯好学,一日应千里。
吾愧尔师表,此志良勤劬。
勉旃二三子,迈往毋踌蹰。
脚根如不力,崔嵬焉得跻。
突兀五台峰,中有三天路。
直上万仞冈,虚空更无柱。
所以大易训,礼卑而智崇。
卑法业乃积,崇效德方隆。
文艺道之英,根深枝叶茂。
培养欲沉潜,诵读宜宏富。
人伦庶物间,天则不可违。
要令常著察,内省免瑕疵。
能以无碍心,而行真实地。
高明亦中庸,攸往无不利。
穷达固有遇,尧桀在所趋。
阿衡与陋巷,百代同光辉。
秦俗喜淳庞,况存圣哲矩。
忠信肯好学,一日应千里。
吾愧尔师表,此志良勤劬。
勉旃二三子,迈往毋踌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李梦阳写给平凉学子们的励志诗,用登山的比喻讲求学做人的道理,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登山喻学(前8句)
- 开头用登山打比方:再高的山也是从平地开始爬的,脚底没力气就登不上险峰。就像五台山虽高,但登顶的路也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 这里暗示学问要脚踏实地积累,没有捷径可走。
2. 治学之道(中间12句)
- 引用《易经》"礼要谦卑,智要崇高"的道理,说明做学问既要虚心积累(卑法),又要志向高远(崇效)。
- 强调学问像大树,根深才能叶茂。读书要沉下心广泛学习,做人要常反省避免过错。
- 特别指出:用通透的心(无碍心)做实在事(真实地),把崇高理想(高明)和踏实作风(中庸)结合起来。
3. 人生选择(接着8句)
- 说人的穷达是机遇,但成为尧舜还是桀纣在于自己选择。举例子:商朝名相伊尹(阿衡)和颜回(陋巷)虽然境遇不同,但都名垂千古。
- 鼓励学子们:陕西(秦地)民风淳朴,又有圣贤榜样,只要忠信好学,进步会很快。
4. 师长勉励(最后4句)
- 老师谦虚说自己不够格当表率,但这份勉励的心是真诚的。最后激励学生们勇往直前不要犹豫。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日常的登山比喻讲深刻的为学之道,形象好懂
- 既强调踏实积累,又鼓励志存高远,辩证统一
- 不空讲大道理,而是结合当地文化(秦俗)和历史人物举例
- 老师语气诚恳,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
对现代人的启示:
- 学习/工作都要打好基础,不能好高骛远
- 理想和务实缺一不可
- 环境不能决定一切,关键在自己的选择
- 进步快慢不重要,方向正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