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腊月二十四日风雪交加的景象,通过民俗和个人感受的对比,展现了孤独与思念之情。
前四句写民间习俗:腊月二十四这天有祭灶的传统("涂灶"指用糖瓜祭灶王爷),东京(北宋都城汴京)的风俗至今还在流传。祭灶时老妇人祈求灶神保佑小孙子平安健康,这种温馨的民俗场景与后文形成反差。
后四句转向个人处境:细小的雪粒(霰)敲打着倾斜的枕头,凄冷的风更让人紧闭房门。诗人长期沉浸在孤独冷清中("萧寂味"),这种心境与祭灶的热闹形成对比。最后一句"宁与子方论"用典故(子方是东汉隐士),暗示宁愿与理解自己的人倾诉,也不愿参与世俗的热闹。
全诗妙在将民俗的温暖与个人的孤寂并置,用风雪天气强化了这种对比。透过祭灶的烟火气,反而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清冷,让读者感受到节日里独处者的复杂心绪。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