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落榜学子失意返乡的场景,读来充满画面感和共鸣。
前两句用"莺花"和"风雨"形成鲜明对比:春天本该鸟语花香,但在失意人眼中,这些美景反而让人愁苦;清明时节的凄风苦雨,更增添了内心的凄凉。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主人公的落寞。
后两句像电影镜头般展现具体场景:天刚蒙蒙亮,书生背着空书箱(暗示科举失利),孤零零地离开京城。"萧然"二字特别传神,既写衣衫单薄,更写心境寂寥;"凤城"指代京城,离开这个梦想之地时,那种梦想破灭的怅然跃然纸上。
全诗短短20字,没有直接说"我很难过",但通过春天的反差、清晨的孤影、空荡荡的书箱这些细节,让每个经历过挫折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它告诉我们:人生失意时,连最美的风景都会变成伤口上的盐;而真正的孤独,往往发生在热闹散场后的黎明时分。
许邦才
许邦才(生卒年不详) 字殿卿。明代济南历城人。年少读书时与同县李攀龙、殷士儋为友。他们志趣相投,对八股文不感兴趣,而对唐以前的古诗文却极喜爱,常一起到山涧丛林吟诗作赋,乡人目为怪。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许邦才举乡试第一,先授赵州知县,未到任,又上疏改调永宁知县。后迁德府长史,勘验牢狱。四十二年(1563年)转周府右长史,赏加四品服俸。许邦才善于诗文,常题诗于山林庙宇,内容多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其诗风格追随李攀龙。作品有《瞻泰楼集》、《海右倡和集》、《梁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