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秀才
郑生双瞳光欲溢,我意海月藏其中。
齿清发绀心独老,秋崖直耸千年桧。
来趋学宫叶文字,进退佩玉何玲珑。
一朝束书别我去,马蹄脱若风中蓬。
当今文人密如栉,子勿浪漫西与东。
处身不可不择处,一跳万里无不踪。
齿清发绀心独老,秋崖直耸千年桧。
来趋学宫叶文字,进退佩玉何玲珑。
一朝束书别我去,马蹄脱若风中蓬。
当今文人密如栉,子勿浪漫西与东。
处身不可不择处,一跳万里无不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郑秀才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前途的关切和忠告。
开头用夸张手法描写郑秀才双目炯炯有神,像藏着海月般明亮。他牙齿整齐、头发乌黑,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气质,像悬崖上屹立千年的古树般挺拔。接着展现他在学宫勤奋学习的场景,佩戴的玉佩随着他优雅的举止叮当作响,显得风度翩翩。
突然笔锋一转,郑秀才收拾行装远行,马蹄声像风中飘散的蓬草一样急促。这里暗示离别来得突然,也暗含对漂泊生活的担忧。
最后四句是诗人语重心长的劝诫:现在文人多如牛毛,劝你不要漫无目的地四处游历。选择安身立命之处要慎重,否则一旦失足就可能迷失在万里之外。诗人用"一跳万里无不踪"这个夸张比喻,强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海月、古树、风中蓬草)和对比手法(年轻外貌与成熟心智的对比),既赞美了郑秀才的才华,又流露出长辈般的关怀。最后的人生忠告尤其发人深省,提醒我们人生关键处的选择需要慎重。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