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其曾孙少林进士属题
南人多种梅,公乃得梅味。
天然清瘦格,独往傲凡卉。
心定梦亦真,老屋见髣髴。
东西列十三,知足不外乞。
嚼之以疗饥,香冷入肠胃。
可代索米劳,兼省买山费。
醒来竟何有,冂归讵无谓。
风流六十年,怀想但增忾。
文孙宝手泽,纸墨馀芳气。
乡园宛在眼,止渴借自慰。
天然清瘦格,独往傲凡卉。
心定梦亦真,老屋见髣髴。
东西列十三,知足不外乞。
嚼之以疗饥,香冷入肠胃。
可代索米劳,兼省买山费。
醒来竟何有,冂归讵无谓。
风流六十年,怀想但增忾。
文孙宝手泽,纸墨馀芳气。
乡园宛在眼,止渴借自慰。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王楼村先生和他钟爱的梅花书屋的故事,通过梅花展现了主人清高淡泊的品格。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开头先说南方人虽然都爱种梅,但只有王先生真正懂得梅花的品格。用"清瘦"形容梅花,其实也是在说王先生自己清瘦高洁、不随波逐流的性格。
2. 中间部分很生动地描写了书屋场景:老屋里有十三株梅花("东西列十三"),王先生把赏梅当成精神食粮,说梅花香可以"疗饥",既不用为生计奔波("索米"指讨饭吃),也不用花钱买山隐居。这些描写把清贫的生活写出了诗意。
3. 最后转到现实,写六十年后王先生的孙子("文孙")珍藏这幅书屋图,虽然时过境迁,但通过画中的梅花,依然能感受到祖辈的风骨,就像望梅止渴一样给人精神慰藉。
全诗最妙的是把梅花、书屋和人的品格完全融合在一起。表面写梅,实际写人;看似怀旧,实则传神。用"香冷入肠胃"这样新颖的比喻,把抽象的精神追求写得具体可感。最后用"望梅止渴"的典故作结,既点题又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