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冬天德州道上雾凇美景的诗词。雾凇是寒冷天气中,水汽在树上凝结形成的冰晶,非常美丽。让我们来一起分析这首诗词。
首句“雾隐孤城去转遥”,描述了作者看到远方被雾气笼罩的城市,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这里的“孤城”可能代表了德州,也可能是指作者独自前行的孤独心境。
第二句“晓程十里爱琼瑶”,描述了作者在清晨的旅程中,喜爱这如冰雪般美丽的雾凇景象。“琼瑶”是美丽的玉石,用来比喻雾凇的美丽。
第三句“冰声策策初疑叶”,描述了作者听到冰晶因为风而发出的声音,初时以为是树叶的声音。“策策”是形容声音的样子。
第四句“雪片离离尽缀条”,进一步描绘了雾凇的景象,说雾凇就像雪花一样挂在树上。“离离”形容雪花众多,挂满了树枝。
第五、六句“纤指乱垂弦下柱,折钗争堕舞时腰”,用了两个比喻。前者比喻雾凇如同纤细的手指在乱弹琴弦,后者则比喻雾凇像舞者的腰肢在舞动中不慎丢失了钗饰。这两个比喻都非常生动,让人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和动态。
最后两句“最怜顷刻同开谢,只费三竿日便消”,表达了作者对雾凇美丽却短暂的感叹。雾凇虽然美丽,但很快就会因为阳光而融化消失。“三竿日”是形容时间的短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德州道上雾凇的美丽和魅力。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雾凇的冰冷、美丽和短暂,让人留连忘返。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