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台

亭院荒丘古,萧萧草木秋。
遗来辇路迹,传属越王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的古台遗址,通过简洁的画面传递出历史沧桑感。

前两句"亭院荒丘古,萧萧草木秋"像电影镜头一样,先展示一个长满野草的古老土丘,秋风中的草木发出沙沙声响。这里用"荒丘"和"萧萧"两个词,立刻让人感受到这个地方的荒凉寂寞。

后两句"遗来辇路迹,传属越王游"是点睛之笔。诗人发现地上还留着古代车马走过的痕迹,听当地人说这里曾是越王游玩的地方。这种写法很巧妙——不直接说这里多古老,而是通过残留的车辙和民间传说,让读者自己想象当年的繁华。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对比:现在看到的只是杂草丛生的土堆,但这里曾经是帝王游乐的场所。这种今昔对比让人自然产生"繁华易逝"的感慨。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选取"荒丘""车辙"这些具体物象,让读者自己体会到时光无情的意味。

写法上也很高明,短短20个字就完成了从眼前景到历史联想的跨越,像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幅历史画卷,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黄镇成

黄镇成(1287-1362)字元镇,号存存子、紫云山人、秋声子、学斋先生等。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元代山水田园诗人,与黄清老(邵武故县人)被后人并称为“诗人二黄”。初屡荐不就,遍游楚汉齐鲁燕赵等地,后授江南儒学提举,未上任而卒。著有《秋声集》四卷、《尚书通考》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