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离锦水,五月下瞿塘。
绣服青蛾女,雕鞍白面郎。
累累辎重远,杳杳路歧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户人家离开繁华都市、踏上漫长旅途的场景,充满画面感和生活气息。

前两句"全家离锦水,五月下瞿塘"直接点明主题:五月时节,全家人离开锦江边的城市("锦水"代指成都),乘船顺长江而下穿过瞿塘峡。这里用"锦水"和"瞿塘"两个地名,就巧妙交代了出发地和行进路线。

中间四句用两组对仗工整的句子,生动展现了旅途中的家庭成员:"绣服青蛾女"写穿着绣花衣裳的年轻女子,"雕鞍白面郎"写骑着雕花马鞍的白净少年,通过服饰和马具的细节,暗示这可能是富裕人家的子弟。诗人没有直接说"女儿儿子",而是用"青蛾女""白面郎"这样形象的说法,让读者仿佛看到他们的样貌。

最后两句"累累辎重远,杳杳路歧长"转向描写旅途本身:满载行李的车队越走越远,前方的岔路漫长看不到尽头。"累累"形容行李堆积的样子,"杳杳"传达出路途的遥远未知,这两个叠词让离别远行的氛围更加浓厚。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先是一个全家启程的广角镜头,然后特写队伍中的青年男女,最后拉远镜头展现漫长的旅途。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具体的景物和人物描写,自然流露出对家乡的不舍和对前路的迷茫,让读者能感受到古代人长途迁徙时的那种复杂心情。

李度

(932—988)洛阳人。后周显德中举进士。工诗。累迁殿中丞、知歙州,坐事左迁绛州团练使。尝在歙以所作诗刻石。石本传入禁中,为太宗赏识,擢为虞部员外郎、直史馆。太宗端拱元年奉使交州,未至,卒于太平军传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