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名叫王宪葵的高级官员(总漕中丞)的赠诗,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对国家边防的关切。
前两句说东南地区驻扎着重兵,这里的军民都仰慕王宪葵的威名。"草木仰威名"用拟人手法,连草木都敬畏他,突出他的威望。
中间四句具体夸赞王宪葵的政绩:他治理的地方邮驿畅通("三邮晏"),选拔人才公正("九品清");执行法令像风霜一样严厉,又像春雨一样惠及百姓("膏雨散呼庚")。用"风霜"和"膏雨"的对比,展现他刚柔并济的执政风格。
最后两句转向现实忧虑:现在对付外敌缺乏好办法,治国还是要依靠王宪葵这样的老成持重之臣。既点明写作背景是边防吃紧,又巧妙地把赞美落到"老成"这个关键词上。
全诗用典不多,主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比喻(草木、风霜、膏雨)来写人,最后落脚国家大事,展现了一位受百姓爱戴、治国经验丰富的官员形象。作者在赠诗中既表达敬意,又暗含对国家局势的关切,情感真挚而不浮夸。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