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刘君俞城西寺避暑
节欲春秋交,寒暑争愈悍。
故知阴阳气,盛极暑方变。
七月庚伏末,困弱但流汗。
天地一大炉,造物虐相玩。
早衰虚实反,举动多颠眩。
安得甘露浆,凿顶沃清灌。
招提占浮图,岿壮压西甸。
烈风无时休,寂阴却炎暵。
几有篮舆兴,客来发我愿。
共游不暇徐,到寺日未旦。
童儿青芒屩,洁洒花雨散。
斌駮溪石枕,凝滑水纹簟。
张置相对卧,境闲心不乱。
有时闻妙香,忽来传静饭。
饱起摩腹行,看尽长廊遍。
却呼竹窗僧,汲泉具茗碗。
道在语嘿间,浅深随所见。
同将烦恼蠲,尽洗清凉观。
兹游岂无益,欲继慎莫缓。
故知阴阳气,盛极暑方变。
七月庚伏末,困弱但流汗。
天地一大炉,造物虐相玩。
早衰虚实反,举动多颠眩。
安得甘露浆,凿顶沃清灌。
招提占浮图,岿壮压西甸。
烈风无时休,寂阴却炎暵。
几有篮舆兴,客来发我愿。
共游不暇徐,到寺日未旦。
童儿青芒屩,洁洒花雨散。
斌駮溪石枕,凝滑水纹簟。
张置相对卧,境闲心不乱。
有时闻妙香,忽来传静饭。
饱起摩腹行,看尽长廊遍。
却呼竹窗僧,汲泉具茗碗。
道在语嘿间,浅深随所见。
同将烦恼蠲,尽洗清凉观。
兹游岂无益,欲继慎莫缓。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炎炎夏日里,诗人与朋友刘君俞到城西寺庙避暑的经过,生动展现了酷暑难耐与佛寺清凉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酷暑之苦(开头到"凿顶沃清灌"):用夸张比喻说夏天像天地熔炉,热得人头晕眼花,恨不得往头顶浇甘露解暑。这里"阴阳气盛极"暗含物极必反的哲理,暗示酷暑终将过去。
2. 寺庙避暑("招提占浮图"到"汲泉具茗碗"):描写寺庙的壮观清凉。烈风在这里变成消暑的凉风,诗人与友人躺在溪石枕、水纹席上,闻着檀香吃着素斋,完全放松身心。通过"童儿洒水""长廊漫步""僧人煮茶"等细节,营造出悠闲禅意。
3. 心灵感悟(最后六句):在清凉中体会到"道"的玄妙——真正的智慧不必刻意追求,就像喝茶谈天时自然领悟的简单道理。烦恼如同暑气,在清净心境中自然消散,暗示人要主动寻求心灵"避暑所"。
全诗妙在: - 用"大熔炉""虐相玩"等鲜活比喻让读者感同身受 - 通过"流汗"与"凉簟"、"烈风"与"寂阴"的强烈对比突出主题 - 结尾升华出生活哲理:对抗外界纷扰,关键在保持内心清凉
就像现代人去郊外民宿避暑,诗人用一场寺庙之旅告诉我们:真正的凉爽不仅是身体的舒适,更是心灵的宁静与顿悟。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