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

召募古来有,今者何其艰。
文书急如雨,取办都保间。
百夫不当十,一夫费千镮。
恐被(名贤集作彼)嗜利徒,无能禦国患。
老母与少妇,蓬头走江干。
挽之不得留,悲泣声彻天。
母曰我壮子,妇曰我健夫。
衣裳破无补,田园荒未锄。
一朝弃我去,饥寒我何如。
我欲从汝行,生死同一隅。
抑恐惰军气,累汝重汝辜。
今业已分离,把袂略须臾。
拭泪为汝言,汝亦无我虞。
戮力济王功,期以斩强胡(原作捐微躯,据明本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征兵时的悲惨场景,深刻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开头两句直接点出征兵从古至今都存在,但现在的征兵特别艰难。官府催征的文书像雨点一样密集,要求各村各保必须完成任务。然而现实是:一百个壮丁也抵不上十个精兵,而征召一个壮丁就要花费大量钱财。诗人担心这些被强征的士兵都是贪图军饷的庸人,根本不能保卫国家。

接下来通过老母亲和年轻妻子的哭诉,展现了征兵带来的家庭悲剧。她们追到江边,哭喊着:"这是我强壮的儿子啊!""这是我健壮的丈夫啊!"家里的衣服破了没人补,田地荒了没人耕。现在亲人被征走,剩下的人怎么活?她们甚至想跟着一起去,但又怕影响军队士气,连累亲人受罚。

最后是撕心裂肺的告别场景:拉着衣袖再多待一会儿,擦着眼泪嘱咐亲人不要挂念家里,要全力报效国家,希望能打败强敌。这个结尾看似是勉励之词,实则更反衬出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奈与悲凉。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把官府征兵的急迫、百姓的苦难、家人的不舍都写得真实感人。没有直接批判战争,但通过一个个细节,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诗中老母少妇的哭诉尤其打动人心,展现了战争中最无辜的受害者形象。

杜范

(1182—1245)宋台州黄岩人,字成之,号立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极言台谏失职之弊。理宗嘉熙二年知宁国府,发粟赈饥,镇压两淮饥民反抗。还朝,累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数上疏抨击朝政积弊。淳祐四年,擢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拜右丞相,上书言五事,继又上十二事,条陈当朝利病,提出为政主张。卒谥清献。有《清献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