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曾则通借米

迩来乞食竟无处,饥即驱我亦不去。甑中生尘兴索然,飧风吸露望青天。

穷途依人仍不足,自顾已忘荣与辱。何当稚子困饿啼,绝不欲我作夷齐。

勉学鲁公书新帖,呼庚未免为臣妾。嗟,嗟,苦节尤难在后头,一日不死中心忧。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向朋友借米的辛酸经历,字字血泪,句句扎心。

开头就说自己连讨饭的地方都找不到,饿到极点却连讨饭的力气都没了。家里米缸积满灰尘(说明断粮很久),只能喝西北风望天发呆。这几句用夸张的画面感,把穷困写得很生动。

接着说自己寄人篱下还是吃不饱,早就顾不上什么面子尊严了。最揪心的是孩子饿得直哭,这时候才明白:饿肚子的人根本做不了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的清高隐士——这是在自嘲读书人的骨气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然后说自己像唐代颜真卿写《乞米帖》一样厚着脸皮借粮,但低声下气求人就像奴才似的。最后发出绝望的叹息:坚守节操最难的是活下去,只要活着一天就要为吃饭发愁。

全诗妙在两点:一是把"饿"写得特别具体(孩子哭、米缸灰),二是用历史典故(伯夷叔齐、颜真卿)来对比自己的狼狈,让读书人的窘迫显得更心酸。这不是普通的哭穷,而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在绝境中的真实崩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