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登上高山眺望大海时看到的壮阔景象和内心感慨。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写实景:诗人站在高山上,看到狂风掀起比山还高的巨浪,连海上仙山蓬莱都显得黯淡无光。太阳被云雾遮蔽,连太阳神羲和都不知去向。海中巨大的鲸鱼成群游动,它们的背鳍像红色旗帜一样醒目。这些描写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大海狂暴而神秘的景象。
第二层转入神话联想:借精卫填海的故事,说精卫鸟即使口角流血地衔石填海,它的努力也得不到上天的回应。这里暗喻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第三层抒发感慨:当诗人望着无边无际的弱水(传说中的险恶水域),发现这片海域根本无法航行,这种浩瀚让他感到人生短暂(黑发变白发的意象),流露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人生短暂的感叹。
全诗通过震撼的自然景象与神话典故的结合,表达了人在广袤天地间的渺小感,以及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无力感。诗中反复出现的"登高丘,望远海"像一首歌的副歌,强化了这种苍茫的意境。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