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生成之自燕归平阳赖寂照先生获脱奴役复齿士列将复归燕主吾友济夫来谒诗姑序其概以答云

英英大冯君,雅志在千里。
坎■(宀臽)不得前,而姑止于此。
出处虽两途,动静无二理。
燕坐三十年,初不离朝市。
了了方寸閒,湛然若秋水。
冯生适何来,眉目差可喜。
自云衣冠后,家破偶不死。
失身坑阱中,摇尾凡几祀。
遇者日千百,藐焉不一止。
忽逢盘谷翁,引手唯力致。
力极势未回,既出几复委。
不知何因缘,又入先生耳。
一见不忍遗,即命加冠履。
奴虏岂所安,推己乃知彼。
恻然动于中,弃金犹弃秕。
少属豺虎场,永谢泥与滓。
乞诗答盛德,此意良亦美。
顾我欲何言,一笑不如己。
先生世外人,于汝初何俟。
苟能肩一心,绮语奚足恃。
屈信固有时,此政在知己。
勿如越石父,以是骄晏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叫冯生的读书人从困境中重获新生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冯生的坎坷经历 就像现在有人从大城市打拼失败回到老家,冯生本是官宦子弟(衣冠后),家道中落后沦为奴仆(失身坑阱中),像困兽般挣扎多年(摇尾凡几祀)。他遇到无数冷漠的路人(遇者日千百),直到遇见两位贵人——盘谷翁先伸出援手却未能彻底解救,寂照先生最终帮他脱离奴籍(即命加冠履),让他重新获得读书人身份。

2. 帮助者的慈悲心肠 寂照先生帮助冯生的动机特别动人:他并非图回报,而是将心比心(推己乃知彼),看到别人受苦就心疼(恻然动于中)。这种帮助就像扔掉烂谷子一样干脆(弃金犹弃秕),纯粹出于善心。诗人特别强调这位先生本是超脱世俗的人(世外人),帮助冯生完全出于本心。

3. 诗人的人生忠告 最后部分像是长辈的暖心叮嘱:告诉冯生要记住这份情谊(此政在知己),但不要像古代越石父对晏子那样恃宠而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遇到贵人相助要感恩,但别觉得理所当然。诗中"屈信固有时"就像说人生总有起伏,关键要遇到懂你的人。

全诗用平实的比喻写命运转折:把困境比作"坑阱",帮助比作"引手",奴役生活比作"豺虎场"。最打动人的是那份跨越阶层的善意——高高在上的先生愿意俯身帮助落魄书生,这种温暖穿越时空依然能打动现代读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