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通判挽诗

规摹都水监,文采白云卿。
奕叶皆华贯,夫君独屏星。
滋滋熙世学,蔼蔼擅诗声。
耆老彫零尽,从谁正典刑。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挽诗,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张通判的人而写的。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1. “规摹都水监”,这句话描述了张通判的职业生涯或者他的职务。可能他在水利部门工作,负责监管水利工程建设等事务。“规摹”可以理解为规划、设计的意思。

2. “文采白云卿”,用“文采”赞美他有出色的文学才华,用“白云卿”可能是在赞美他的高雅气质和人格魅力。“白云”有高远洁净的寓意,象征他的品格高尚。

3. “奕叶皆华贯”,这句话在赞美他的家族。“奕叶”指的是世世代代,“皆华贯”意味着他的家族一直都是非常繁荣昌盛的。

4. “夫君独屏星”,用天上的星星来比喻张通判,表示他在人群中的独特和出众。“屏星”可以理解为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象征他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5. “滋滋熙世学”,这句话表达了对张通判学识的赞美。“滋滋”可能表示丰富、充实的意思,“熙世学”可以理解为对世界的理解和学问。

6. “蔼蔼擅诗声”,再次强调张通判的文学才华,他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蔼蔼”通常用来形容声音柔和、和谐。

7. “耆老彫零尽”,表达的是时间流逝,老一辈的人都已经逐渐离世了。“耆老”指的是年长者,“彫零”有凋零、消逝的意思。

8. “从谁正典刑”,这句话带有一种惋惜和感慨。意味着在老一辈的人离开后,还有谁能够像张通判那样来引领和教导大家呢?“正典刑”可以理解为典范、楷模的意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张通判生平的赞美和缅怀,表达了他的人格魅力、文学才华和他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逝去和世间再无此类人物的感慨。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