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贺兰作)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
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背景下夫妻分离的痛苦,通过对比自然景象和人物命运,传递出深深的思念与无奈。

前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开头,像是面对面和人聊天。先说开满花的树枝,等花谢了连蜜蜂都不来看;再说房梁上的泥土巢,秋风起时连燕子也不回来住。这两个比喻很生动,暗示着美好事物总会消逝,就像后面要说的团聚时光。

中间两句直接点明主题:丈夫去当兵打仗,年轻貌美的妻子只能独守空房。这里"荡子"指在外漂泊的丈夫,"蛾眉婵娟"形容妻子美丽却孤独。

最后两句特别打动人:一个人睡已经够让人流泪了,更何况夜里还总听到鸟叫。这里的鸟叫可能是真的鸟鸣,但更像是在用鸟儿的啼叫反衬夜晚的寂静,加重孤独感。就像我们失眠时,钟表的滴答声会显得特别刺耳一样。

全诗用简单的日常景象——凋谢的花、离巢的燕、夜鸟的啼叫,把战争拆散家庭的痛苦写得特别真实。没有直接说多么想丈夫,但通过写妻子独处的细节,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度日如年的思念。这种用景物表达情感的手法,既含蓄又有力量。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