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殿退朝

晓星寥落动晴霄,双阙香烟近眼飘。
警跸西来天影近,衣冠北上海光摇。
间因正笏知春漏,忽报箫声押昼朝。
忝后词人虽寡陋,极知圣主体轩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的是明朝官员清晨退朝时的场景,充满了庄严与神圣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开篇的晨景 前两句写黎明时稀疏的晨星在晴空中闪烁,宫门前的香烟袅袅升起。用"晴霄""双阙"这些宏大意象,立刻让人感受到皇宫的巍峨和早朝的肃穆氛围。

2. 皇家仪仗的威严 "警跸西来"指皇帝仪仗从西面而来,连天光都随之移动;官员们面北朝拜时,衣冠上的装饰在海光中闪烁。这两句通过光影的动态变化,生动展现了皇家气派和百官朝拜的壮观场面。

3. 朝堂上的细节 第五句写官员整理笏板(古代大臣上朝用的手板)时,才意识到春天晨露的凉意,突然听到箫声宣告早朝结束。这个细节很生活化,让人仿佛看到官员们肃立许久后终于放松的瞬间。

4. 作者的谦逊与赞美 最后两句是作者自谦:虽然自己作为文人才能有限,但深深感受到皇帝像上古贤君尧帝一样圣明。这种表达既符合臣子身份,又巧妙歌颂了当朝统治者。

全诗最妙处在于: - 用"星""烟""光""声"等具体事物,把抽象的皇家威仪变得可感可知 - 通过官员的视角(整理笏板、听箫声)让庄严场景有了人情味 - 结尾的赞美不露痕迹,既保持文人风骨又不失礼数

就像用高清摄像机拍下了一场明朝早朝的纪录片,既有大场面航拍,又有官员特写,最后还配了段得体解说,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朝堂的独特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