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送别友人回四川的场景,充满游子漂泊的感慨和深厚友情。
上片用"匹马穿花"开篇,画面感很强——友人独自骑马穿过花丛启程。"十年作客"说明他在外漂泊很久,"万里还家"则突出归途遥远。后三句用四川特有的"蚕尾山云""峨眉山雪"点明目的地,一个"去矣天涯"既写路途遥远,又暗含从此天各一方的惆怅。
下片转入想象。诗人设想友人半夜盖着冷被听到胡笳声时,一定会梦到边关的斜月,这是典型的游子思乡场景。最后三句最妙: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友人,反而说在长沙的楼台亭阁间"我在"——意思是无论你走到哪里,我的牵挂永远相伴。这种"我在"的表述比直白的思念更有力量。
全词最动人的是两种情感的融合:既有"十年作客"的沧桑感,又有"我在长沙"的温暖感。通过虚实结合的写法,把送别时的不舍、对友人旅途的担忧,以及跨越空间的友情都浓缩在短短词句中。特别是最后看似平淡的"我在长沙",其实是整首词的情感支点,让离愁别绪有了温暖的落脚处。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