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

公孙歌虞殡,庄生称绋讴。
挽歌续遗响,百代良悠悠。
滥觞一以溢,遂作滔天流。
有死必有挽,庶人达王侯。
三良与田横,古罕今何稠。
惜哉操觚士,半为谀墓谋。
徇俗苦难免,拒物恒招尤。
毫端有造化,万物自春秋。
纯冕与猎较,孔圣亦何求。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挽歌"为主题,探讨了生死、名利和文人操守等深刻话题。

开头用公孙和庄子的典故,说明从古至今人们都会为死者唱挽歌。诗人感叹这种习俗像泛滥的河水一样绵延不绝,上至王侯下至百姓都逃不过。

中间提到三良殉葬和田横五百士的典故,指出古代罕见的殉葬行为,在当下却变得常见。诗人痛心文人大多为了讨好权贵而写谄媚的墓志铭,虽然知道迎合世俗不对,但拒绝又会招来祸患。

最后用孔子的事例作结:即便是圣人,有时也不得不妥协(比如穿戴礼服参加狩猎)。但诗人强调,真正的文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客观公正,让笔下的人物自然呈现其善恶。

全诗揭示了三个层次:
1. 生死是永恒话题,挽歌文化源远流长
2. 批判文人丧失风骨,为利益写谄媚文章
3. 提出文人应有的态度:既要懂得变通,又要保持客观公正

诗人用"泛滥的河水"比喻不良文风,用"大自然"比喻理想文风,形象生动。通过古今对比,既展现历史厚重感,又增强现实批判力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