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三
郢客高歌,犹未睹、阳春一曲。
多应是、连城有价,閟藏华屋。
但使章台无异意,何妨一见邯郸玉。
料锦囊、随客泛东溪,凌波绿。
难独唱,篱边菊。
谁与咏,阶前竹。
想秋光不久,又成虚辱。
过雁不知蛩有恨,行夔应笑蚿无足。
愿为予、落笔走盘珠,争圆熟。
多应是、连城有价,閟藏华屋。
但使章台无异意,何妨一见邯郸玉。
料锦囊、随客泛东溪,凌波绿。
难独唱,篱边菊。
谁与咏,阶前竹。
想秋光不久,又成虚辱。
过雁不知蛩有恨,行夔应笑蚿无足。
愿为予、落笔走盘珠,争圆熟。
现代解析
这首词的主题是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知音难觅的无奈。全词用通俗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期待。
上阕开头用"郢客高歌"的典故(古代楚国郢都的歌手技艺高超),说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就像珍贵的宝玉被藏在华丽的屋子里不为人知。"章台"是古代繁华之地,暗指权贵阶层,作者说只要他们不嫌弃,自己愿意展示才华。"锦囊随客"则用古人随身携带诗囊的典故,表达自己随时准备展现文采的意愿。
下阕转为更直白的抒情。作者感叹自己像秋天的菊花无人共赏,阶前的竹子无人同咏,暗示知音难寻。"过雁"和"蛩"(蟋蟀)的对比,用大雁不懂蟋蟀的哀鸣,比喻世俗之人不理解自己的苦闷。最后以"落笔走盘珠"作结,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像圆润的珍珠般流畅完美,实际上是期盼有人能欣赏自己的才华。
全词最大的特点是处处用典却自然流畅,把怀才不遇的苦闷写得既含蓄又深刻。作者没有直接抱怨,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才子被埋没的无奈与不甘,最终仍保持着对知音出现的期待。这种既失望又希望的情感交织,正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