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溪虽可鉴,未若宛溪清。

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表面相似的事物,本质可能大不相同。

前两句"句溪虽可鉴,未若宛溪清"像是在比较两条溪流。诗人说句溪的水虽然也能像镜子一样照出人影("可鉴"),但终究比不上宛溪的水那么清澈纯净。这里用"鉴"这个动作很巧妙,既写出了溪水表面的平静透亮,又暗示这种清澈是外在的、功能性的。

背后的深意在于:我们常常容易被表象迷惑,觉得看起来差不多的事物就是一样的。但诗人通过两条溪水的对比告诉我们,真正的纯净("清")是超越实用价值的,是内在品质的体现。就像生活中,有些人或事物表面看起来都很光鲜,但只有深入接触才能发现本质的差异。

这种通过日常景物揭示哲理的写法,既亲切自然又耐人寻味。诗人没有说教,只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如实道来,却让读者自己领悟到:评价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更深层的本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孙锡

(991—1068)宋真州人,字昌龄。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以文学见称。知仁和县,政尚仁恕,而穷治凶恶不贷者。迁国子监直讲,预校《史记》、前后《汉书》及《南史》、《北史》,修《集韵》。累迁开封府推官,坐事谪去。召还,同判尚书刑部。迁提点淮南刑狱,考课为当时第一。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颍、许、蔡难民。官至司封郎中,以老致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