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屈原和王昭君的命运,揭示了才华横溢者在恶劣环境中的悲剧。
前四句点明两位历史人物的出身:屈原是归州男子,王昭君是归州女子。他们的家乡土地贫瘠,却孕育出如此非凡的人物。"空绝群"暗示他们的才华在现实中无处施展。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屈原被流放最终投江,王昭君远嫁塞外。两个"归"字开头的人物,最终都"不得归"。"男...女..."的对称句式强化了这种命运的反差。
最后两句是辛辣的讽刺:汉宫失去绝色(王昭君),楚国失去贤才(屈原),而君王却喜欢那些丑陋奸邪的小人。这里直指统治者昏庸,不懂珍惜人才。
全诗用平实的对比手法,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现象。诗人看似写古人,实则暗讽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张商英
(1043—1122)蜀州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张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调通川主簿。熙宁中以章惇荐,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擢监察御史里行。坐事责监荆南税。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屡诣执政求进,反对稍更新法,出提点河东刑狱,连徙数路。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力攻元祐大臣司马光、吕公著等。徽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崇宁初为翰林学士,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与蔡京议政不合,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大观四年拜尚书右仆射,变更蔡京所为,为政持平。为台臣疏击出贬。后还故官职卒。谥文忠。有《神宗正典》、《无尽居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