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南京雨花台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历史兴亡的感慨。
前四句用大白话讲:南京曾是六个朝代建都的帝王州,但朝代更替快得像驿站换马(置邮是古代快递站)。难道战争结束后,就该彻底抛弃歌舞享乐吗?——这里用反问语气,暗指统治者不懂吸取历史教训。
五六句描写眼前荒凉景象:宫门紧锁淋着梧桐雨,城墙爬满野藤像披着秋衣。诗人用"千门""万堞"的宏大与"锁""笼"的封闭形成强烈对比,配上"梧桐雨""薜荔秋"这些自带寂寥感的意象,把废墟写得如在眼前。
最后两句最妙:登上雨花台远眺,发现连夕阳和江水都在替人类发愁。诗人不说自己愁,却说山水替他愁,这种"移情"手法让惆怅感更浓。全诗就像用文字拍的纪录片,先给历史镜头,再拍现实废墟,最后拉远景定格在苍茫暮色里,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滋味。
刘端之
刘端之,字菊斋(《景定建康志》卷二二),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人。光祖长子(《宋史》卷三九三《刘光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