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漂泊在外多年,内心充满乡愁,以及对人生选择的反思。
开头两句"羁愁阅寒暑,归梦耿晨昏"直白地道出了长期在外的愁苦——经历了无数个寒来暑往,连做梦都在想着回家。这里的"羁愁"就是漂泊在外的忧愁,"耿晨昏"是说从早到晚都在思念。
中间四句是作者的人生感悟。"本意营三釜"是说原本想通过做官来养家糊口("三釜"指微薄的俸禄),但"何如老一村"却道出不如在乡下终老的感慨。接着"齿牙从世议,顶踵尚君恩"用身体部位作比喻:牙齿要听从世俗议论(指为官要应付各种人际关系),从头顶到脚底都要感念皇恩(指为官的不自由)。
最后两句"多谢知心友,相过得细论"是整首诗的亮点,表达了遇到知心朋友的欣慰。只有和真心朋友在一起,才能畅所欲言地讨论这些人生感悟。
全诗语言朴实,通过对比"为官"和"归隐"两种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在充满算计的官场生活中,能有个说心里话的朋友显得尤为珍贵。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