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胊路

棠梨叶战风骚骚,纸钱窸窣鸣空郊。
背人独鸟归寒巢,予亦投村指横桥。
茅檐霜月照征袍,夜冷不寐闻狐嗥,
悼我为生良已劳。两手如龟髀肉消,
青楼公子烧兰膏,雪压屋倒饮方豪,
睡觉三竿红日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寒夜中的凄凉景象,同时暗含对贫富差距的讽刺。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环境描写(前六句):
用"棠梨叶战""纸钱窸窣"等动态描写,营造出阴森恐怖的郊外氛围。树叶在风中颤抖,纸钱沙沙作响,一只孤鸟飞回冷巢,诗人也独自走向横桥边的村庄。月光照在破旧的衣袍上,寒夜中传来狐狸的嚎叫,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荒凉孤寂的夜行图。

2. 生活艰辛(第七句):
"悼我为生良已劳"是诗人的内心独白,直白地表达了对艰难生活的悲叹。用"两手如龟"(手像龟壳般粗糙)、"髀肉消"(大腿消瘦)这样形象的比喻,生动展现了体力劳动者饱经风霜的身体状态。

3. 社会对比(后四句):
笔锋突然转向富贵人家的奢靡生活:青楼里公子哥烧着名贵香料,大雪压垮房屋时他们仍在豪饮,直到日上三竿才睡醒。这与前面旅人的艰辛形成强烈反差,通过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全诗艺术特色:
- 善用声音描写(树叶声、纸钱声、狐嚎)增强画面感
- 比喻生动贴切(如龟的手、消瘦的大腿)
- 结尾的对比手法强化了批判效果
- 语言质朴但情感深沉,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夜行的阴森、生活的沉重和社会的不平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既真实记录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又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