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杨万里写给朋友丘宗卿的送别之作,暗含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朋友的劝诫。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政治见解。
前四句提出核心观点:治国应当崇尚"好静"(减少折腾)和"尚恩"(体恤百姓)。诗人认为宁可全国一起过清贫日子,也不能亏待任何一个人才。这里用"举国贫"和"一士遗"的对比,强调公平的重要性。
中间四句借古讽今:王安石变法(熙宁)就像翻车的前辙,而司马光执政(元祐)才是治病的良医。诗人说自己也想享受宴乐,但百姓连早饭都吃不上,暗示当下政策有问题。
最后两句意味深长:拿着这些道理去问杰出人物(暗指当权者),他们自己也会心虚迟疑。既点出治国者的矛盾心态,也透露出对朋友未来执政的期许。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宴兴"和"朝炊"的日常对比,生动展现官民差距
2. "良自疑"三字精准刻画当权者的心理状态
3. 通过历史典故委婉批评时政,体现文人智慧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吃饭、看病等生活化比喻,让政治主张变得通俗易懂。既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也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