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嚄唶吟
生不必荆吴九州陌,华驺横路交霜戟。
亦不必河阳十里园,珠帘锦障围春暄。
胡为狶膏棘轴走四海,乃不抗首归柴门。
浮云万变渺难执,但见日月催晨昏。
故乡亦未归,旧事不可论。
忆我未坠地,大父已作吏。
作吏三十年,还家旧物惟青毡。
吁嗟先君我未面,北堂有母传遗编。
寒宵篝火课我读,有时泪下如迸泉。
大父归来时,我年已长成。
我母望我长,我长乃复远徂征。
栖迟两射金门策,飘零更作梁园客。
梁园日晚西风急,沙尘蹴天窗牖黑。
九衢车马去如织,觌面相逢不相识。
黄河之水滚滚东南流,客子有家归不得。
中夜孤吟起太息,家贫洁养干微禄。
何曾盗得太仓五斗粟,半管毛锥残欲秃。
匆匆走路歧,恻恻身上衣。
重闱念我心伤悲,目断直北征鸿飞。
腐儒刺促天所嗤,明年更索长安米。
呜呼!苍天何不且使朔饱侏儒饥。
亦不必河阳十里园,珠帘锦障围春暄。
胡为狶膏棘轴走四海,乃不抗首归柴门。
浮云万变渺难执,但见日月催晨昏。
故乡亦未归,旧事不可论。
忆我未坠地,大父已作吏。
作吏三十年,还家旧物惟青毡。
吁嗟先君我未面,北堂有母传遗编。
寒宵篝火课我读,有时泪下如迸泉。
大父归来时,我年已长成。
我母望我长,我长乃复远徂征。
栖迟两射金门策,飘零更作梁园客。
梁园日晚西风急,沙尘蹴天窗牖黑。
九衢车马去如织,觌面相逢不相识。
黄河之水滚滚东南流,客子有家归不得。
中夜孤吟起太息,家贫洁养干微禄。
何曾盗得太仓五斗粟,半管毛锥残欲秃。
匆匆走路歧,恻恻身上衣。
重闱念我心伤悲,目断直北征鸿飞。
腐儒刺促天所嗤,明年更索长安米。
呜呼!苍天何不且使朔饱侏儒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回忆,充满了对命运无奈的感慨。全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以下几个核心情感:
1. 漂泊的无奈 诗人开篇就说自己不必像古人那样走遍天下,也不必享受富贵生活,却依然为生计四处奔波。他用"浮云万变"形容世事无常,用"日月催晨昏"表达时光飞逝的焦虑。最扎心的是"客子有家归不得"这句,直接道出了游子思乡却无法回家的痛苦。
2. 对亲人的思念 诗中回忆了三代亲人: - 祖父做官三十年,退休时只剩下一床旧毛毯,说明为官清廉 - 从未谋面的父亲,只留下母亲传授的书籍 - 母亲在寒夜灯下教他读书,常常泪如雨下 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贫寒书香之家的生活,也解释了诗人为何如此重视读书进取。
3. 求仕的艰辛 诗人描述自己在京城("金门"指皇宫)参加科举考试屡次失败,只能漂泊到梁园(今河南商丘)做幕僚。他用"沙尘蹴天窗牖黑"形容环境的恶劣,"九衢车马去如织,觌面相逢不相识"表现大城市的冷漠。最心酸的是说自己这支毛笔都快写秃了,却还是没能谋得一官半职。
4. 对现实的讽刺 结尾"腐儒刺促天所嗤"是自嘲读书人的窘迫,最后一句更是辛辣:为什么不让我这样的北方人吃饱,却让那些矮小的侏儒(可能暗指得志的小人)挨饿呢?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家常话写真情实感,比如母亲教读书流泪的细节特别打动人 - 对比手法突出,如祖父的清贫与官场腐败形成对比 - 比喻生动,"浮云万变""黄河滚滚"既写景又抒情 - 结尾的质问掷地有声,把个人遭遇上升到社会批判
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记录,也反映了古代寒门学子在科举制度下的普遍困境,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