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

有山莫栽桃,有地宜种竹。
此竹岂不佳,清阴蔽茅屋。
朝有孤凤翔,暮有白鹤宿。
桃花艳春风,蜂蝶趁麄俗。
花谢不复来,相媚一饷足。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朴素而深刻的生活哲理。

前半部分描绘理想生活:诗人说"有山别种桃树,有地就种竹子",因为竹子能带来清幽的绿荫,让简陋的茅屋变得雅致。白天有凤凰飞过,夜晚有白鹤栖息,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这里竹子象征着高洁、持久的品格。

后半部分写世俗之美:桃花虽然能在春天绽放艳丽,吸引蜂蝶,但花期短暂,热闹过后只剩凋零。这种美虽然诱人,却像一场短暂的狂欢。

诗人通过对比告诉我们:不要追求表面热闹但转瞬即逝的东西(如桃花),而要选择那些看似平淡却能持久滋养心灵的事物(如竹子)。这就像现代人常说的"不要被网红爆款迷惑,要追求经典永恒的价值"。

诗歌的魅力在于用具体意象(竹子/桃花)表达抽象道理,既生动又耐人寻味。最后两句特别有力,像一声叹息:那些浮华的事物,再美好也不过是短暂的相互取悦罢了。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