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公绩赴试金陵

君到洗沐已,蜡屐款北山。
吾祖山中人,凛然千载颜。
其旁马鬣封,近去龙衮间。
通鉴恰施行,新经宜少删。
世上有公议,渠自明忠奸。
物情有报复,天道则好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送别朋友郑公绩去金陵参加考试时写的,充满了对友人的期许和对世道人心的思考。

前四句像一幅送别画:朋友沐浴更衣准备出发,穿着涂蜡的木鞋去拜访北山。诗人提到"吾祖"(我的祖先)是山中隐士,千年来保持着令人敬仰的风骨。这里用祖先的高洁品格勉励友人保持初心。

中间四句转向现实思考:祖先坟墓旁有达官贵人的墓(马鬣封指高官墓葬),但诗人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接近权力(龙衮指皇帝龙袍)。提到《资治通鉴》这部史书值得践行,但"新经"(可能指当时流行的学说)需要审慎对待,暗示要保持独立思考。

最后四句道出全诗核心:世上自有公论,忠奸善恶终将分明(渠即"它",指时间或历史)。万物都有因果报应,天道循环自有其规律(好还即善有善报)。这是诗人对友人的临别赠言:不必趋炎附势,只要保持正直,历史自会给出公正评价。

全诗通过送别场景,表达了三个层次:
1. 以祖先风骨勉励友人保持品格
2. 提醒不要被权势迷惑,要明辨真知
3. 坚信正直做人终会得到天道回报

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把送别之情升华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启示。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