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东白叶徵士

至宝惟人材,所宝非全璧。
缅怀古圣贤,頫仰流汗赤。
龙媒日千里,远道如所适。
一鸣万马瘖,见之皆辟易。
伯乐虽相知,不辨骊黄色。
斯人去我久,千载犹旦夕。
伟哉东白翁,平生数亲炙。
南望吹箫台,矫首空叹息。
何时一相见,斗酒浇胸臆。
醉酒且勿言,中心期饱德。

现代解析

这首《答东白叶徵士》是明代诗人刘基(刘伯温)的作品,核心思想是表达对人才的珍视和对知音难遇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人才比珍宝更可贵
开篇就点明主旨:世上最珍贵的不是玉石("全璧"),而是人才。诗人用"龙媒"(千里马)比喻人才,说真正的人才就像日行千里的骏马,一出现就能让万马黯然失色。但可惜的是,连伯乐这样的相马专家都难以识别真正的人才(暗指人才常被埋没)。

2. 对知音前辈的怀念
诗中提到的"东白翁"是诗人敬重的长辈,他们曾有过深入交流("亲炙"指亲身受教)。现在诗人南望"吹箫台"(可能指二人曾相聚的地方),只能空自叹息,渴望再见面畅饮谈心。这里藏着两层情感:一是对前辈的敬仰,二是对当下缺少知音的孤独。

3. 含蓄的自我期许
最后四句最耐人寻味:表面说"喝酒时先不谈这些",其实内心渴望能像前辈那样修养德行("饱德")。诗人或许在暗示:与其抱怨怀才不遇,不如先修炼自身,等待时机。就像他在另一首诗中写的"岂无四方志,悲歌为谁雄"。

全诗用大量马匹的比喻(龙媒、万马瘖、伯乐等),把抽象的人才话题变得生动。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既豪迈又无奈的情绪——明明自认是千里马,却只能对着天空叹息,这种矛盾感让今天的读者依然能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