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證道歌 其二》用简单的意象探讨了禅宗"见与不见"的哲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第一句"日面金仙如月面"用太阳和月亮的对比,暗示佛性无处不在——灿烂如日与清冷如月本质相同,破除人们对表象的执着。就像说钻石和玻璃在阳光下都会闪光,本质都是光的反射。
2. "见非是见见无能"是核心禅理:当我们刻意用眼睛去"看"真理时,反而看不见。就像用手抓沙子,握得越紧漏得越多。真正的觉悟不是刻意追求来的。
3. 最后"霜天月映琉璃殿"描绘出一个晶莹剔透的禅境:寒夜明月照在琉璃宫殿上,天地一片澄明。这个画面象征放下执着后,心灵就像琉璃般通透,能自然映照万物真相。
全诗用"日-月-霜-琉璃"这些会反光的事物串联,暗示佛性如同光明,不需要刻意寻找,只要心灵澄澈,自然能显现。就像擦干净的镜子,不用刻意安排就能照见万物。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