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灶

犹忆十年前,粝饭足饱噍;
六、七年以来,但糜亦欢笑。
去年艰粒食,饥赖山薯疗;
今年薯也无,冷灶频断烧。
有田不得耕,耕熟复遭剽;
若望人解推,譬之瓠无窍。
举世尚武功,不闻需智调;
亦或饰文名,未解赏墨妙。
众方悦谐媚,而余孤且峭;
每怀杞人忧,持论中其要。
以此触忌讳,乏绝谁相吊!
今年既如此,明年可预料?
问余服未服,仰天头自掉。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冷灶》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乱世中的生存困境,字里行间透着心酸与倔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饥饿的十年变化 诗人用"粝饭→稀粥→山薯→断炊"四个阶段,像记账一样记录生活质量的直线下滑。十年前还能吃上粗粮,后来只能喝粥,去年靠野薯充饥,今年连野薯都没了,冷冰冰的灶台暗示着彻底断粮。这种递进式的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生存的残酷。

2. 绝望的社会现实 农民有田不能种(可能因战乱或剥削),种了庄稼又被抢走。想求人帮助,却像拿着没孔的葫芦——根本装不进东西。社会崇尚武力暴力,虚伪的文人只顾卖弄辞藻,真正有思想的人反而被孤立。这些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秩序崩坏、价值扭曲的现状。

3. 知识分子的孤独抗争 诗人自称"孤且峭",像担忧天塌的杞人一样坚持说真话,结果因言论得罪权贵而陷入绝境。最后反问"服不服"时那个"仰天摇头"的动作特别动人——明知明年会更难,依然不肯向现实低头,这种清醒的痛苦正是全诗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做饭这件日常小事,折射出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苦难。冷灶不仅是没柴烧火的现实困境,更是隐喻社会温暖的缺失。诗人像记录家庭账本一样记录时代创伤,让三百年前的饥饿感穿越时空依然灼痛我们的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