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孔子和子路的不同处世态度,探讨了人生选择的问题。
前两句用孔子(仲尼)主动寻求做官机会,而他的学生子路(季路)却对此不高兴的例子,说明师徒二人对仕途的态度差异。孔子积极入世,子路则更谨慎。
中间两句点明这种差异很正常——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追求不同("分量固尔殊"),多尝试不同道路也没什么不好("何伤于遍历")。这里体现了作者宽容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自我反思:如果觉得自己能力有限("自揣或未能"),不如像古代的"坚白论"哲学家那样,专心守住自己确信的真理。这其实是在说,当无法兼顾时,坚持自己认定的道路也是一种智慧。
全诗用简单的历史典故,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不同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关键是要认清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种既开放又务实的思想,对现代人处理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等问题仍有启发意义。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