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险涨纪事

日没江河翻,狂涛天上泻。急电催迅雷,冲飙万瓦下。

雨箭穿飓风,石壁不受射。路人急奔豚,不知为旦夜。

道途水接天,无处认桥跨。匉訇山石声,举目无完舍。

予坐读书斋,但见屋有罅。积潦难出门,淋漓无枕藉。

三日见晴空,如囚得援赦。开户逢行人,半多求屋借。

由来二百年,未闻此叹诧。连村或水浮,沮洳无塘坝。

亦多付漂流,鸡犬人物化。川涨陷邱陵,田畴没䆉稏。

屈指百里间,荒芜忽如乍。窃疑造物心,年年不宽假!

疠疫与兵凶,更番成迭驾。盗贼夷狄横,兼将奇灾嫁。

静思浩劫中,在在足惊怕。盲风怪雨来,何敢生诅骂!

六月且披裘,时序无冬夏。放怀作诗歌,泪随风雨罢。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罕见的暴雨灾害,生动展现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百姓的苦难。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如囚得援赦")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描写暴雨场景: - 开篇就用"江河倒灌""天上泼水"的夸张手法表现雨势之大 - 用"闪电催雷""瓦片乱飞""雨像箭射墙壁"等动态描写增强画面冲击力 - 通过"路人像受惊的猪乱跑""分不清白天黑夜""道路变河道"等细节,展现人们在灾难中的慌乱

第二部分("开户逢行人"到"田畴没䆉稏")记录灾后惨状: - 幸存者像难民一样到处借住 - 两百年来未见的奇灾让村庄变成漂浮的孤岛 - 用"鸡犬和人一起被冲走""丘陵变河川""庄稼全淹没"等具体事例表现损失惨重

第三部分("屈指百里间"到结尾)抒发感慨: - 诗人质疑老天为何连年降灾(瘟疫、战乱、外敌入侵) - 面对反常气候(六月穿棉袄),只能写诗排解悲愤 - 最后"泪水和雨水一起流"的结尾令人心酸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像灾难纪录片般真实震撼,每句诗都能在脑中形成画面 2. 用老百姓的视角记录苦难,没有空泛抒情,全是具体可感的细节 3. 把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联系起来,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多重苦难 4. 语言直白有力,比喻生动(如把逃难人群比作受惊的猪群)

通过这场暴雨,我们看到了古代普通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的无力感,也感受到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