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章 其二 沫若先生邀饮赖家桥(一九四一年)

家山北望隔中原,相对能无酒一樽?
薄醉欲倾前日泪,红颜未是少年痕。
平桥翠竹清如水,晓日白莲香到根。
篱外桑麻诗境里,柴扉不掩傲朱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41年,是作者在朋友邀请下饮酒时触发的感慨。全诗通过眼前景致与内心情感的互动,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悟。

首联"家山北望隔中原"开门见山,点明作者身处南方,遥望被战火阻隔的北方故乡。这种地理上的阻隔,让诗人与友人相对饮酒时,难免借酒消愁。"相对能无酒一樽"这个反问,道出了乱世文人以酒慰藉的普遍心境。

颔联"薄醉欲倾前日泪"写微醺时更易触动心事,想哭诉往日的伤痛。"红颜未是少年痕"则感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这里的"红颜"可能指代理想抱负,暗示在动荡年代,许多人生理想都未能实现。

颈联笔锋一转,描绘眼前清幽景致:竹桥、翠竹、晨光中的白莲。这些意象清新脱俗,与战乱形成鲜明对比,暗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香到根"的描写尤为精妙,既写莲香之浓郁,又暗喻高洁品格应扎根于本质。

尾联"篱外桑麻诗境里"将农家生活升华为诗意栖居,而"柴扉不掩傲朱门"则彰显了文人清高自守的骨气。不关柴门的行为,既是对自然生活的拥抱,更是对权贵朱门的蔑视。这种在困顿中保持精神独立的态度,正是全诗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全诗以酒起兴,由愁绪转入写景,最终落脚于人格坚守。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选择精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记录了一位知识分子既忧国忧民,又洁身自好的精神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