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皇帝在清明节赐予臣子新火(点燃的火种)的场景,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暗含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前四句写皇帝赏赐新火的仪式感:清明节这天,皇帝将象征权力的龙烛火种赐给亲近的大臣。刚点燃时烟雾袅袅,火焰新鲜明亮。这里用"龙蜡""君恩"等词凸显了皇权的尊贵。
中间两句通过对比展现社会百态:新火的光芒照亮了王公贵族的豪宅,普通百姓在街巷中欢呼庆祝。一"照"一"欢"之间,展现了不同阶层共享节日却境遇迥异。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揭示残酷现实:谁会在意那些住在茅草屋里的穷人?他们连新火都没有,只能靠收集萤火虫的微光照明。"聚萤"这个典故(车胤囊萤夜读)的化用,既点明贫寒学子的困境,又暗含对他们勤学精神的敬意。
全诗最妙处在于表面写节日喜庆,实则通过"王侯第"与"蓬荜下"的强烈对比,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诗人用热闹场景反衬凄凉,让读者在繁华中看见心酸,这种含蓄的批判比直接指责更有力量。
曾易简
建昌军南丰人。曾致尧子。有隽才。真宗初,年十三,以神童荐试“清明日赐新火”诗,援笔立就,盛传于时。后献所著《唐臣事迹》、《两汉谏论》,召试舍人院,卒于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