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汪仲嘉楼大防二尚书贺郑贵和华文休致韵① 其二

岿然名节万人尊,诗落文昌帝九阍。
耄及卫公还失策,早如疏傅亦伤恩。
华文延阁如今少,神武脩门自古存。
我与东楼最欣慕,掖垣灯火几同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宓写给两位退休高官郑贵和、华文的贺诗,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句"岿然名节万人尊":两位老前辈品格高尚像高山一样巍然不动,受到万人敬仰。这里用"岿然"形容他们德高望重的形象。

第二句"诗落文昌帝九阍":他们的诗文才华直达天庭。"文昌帝"是文曲星,掌管文运,"九阍"指天宫大门,比喻他们的文采非凡。

中间四句用历史典故表达对退休生活的看法:
- 提到唐代名将李靖(卫公)退休太晚是失策
- 汉代疏广、疏受叔侄(疏傅)主动辞官又显得对皇恩不够珍惜
- 说像两位前辈这样的文坛泰斗现在很少见了
- 但朝廷(神武修门)永远需要人才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个人感受:
- "我与东楼最欣慕":我和其他同僚都特别羡慕两位
- "掖垣灯火几同论":想起以前在官署值夜班时一起讨论国事的时光,充满怀念

全诗通过:
1. 赞美两位前辈的品德和才华
2. 用历史典故讨论退休时机的选择
3. 表达对共事时光的怀念
传递出对前辈功成身退的祝贺,也流露出对官场生涯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退休生活的肯定,也暗含对朝廷人才更替的感慨。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