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盛夏干旱时的焦灼与期盼,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干旱的严重:家里存粮快吃完了(宿舂仅有忧将竭),田里本该丰收的庄稼被烈日烤得低垂枯萎(嘉穗连云委暵旸)。"连云"形容庄稼连成一片,"委"字写出庄稼蔫头耷脑的样子。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表现炎热难耐:人们躲进高楼避暑(厦屋珍台求暂寓),但桃枝编的凉席和蒲扇根本挡不住热浪(桃笙葵扇殆难当)。诗人幻想能吃上溪边的荷香菜肴(荷烝兰藉肴溪涧),嚼着脆藕就着野菜充饥(藕脆萍馨饭莽苍),这些清凉意象反衬出现实的燥热。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火星西沉预示秋天将至(龙火西颓已辰浃),但诗人仍焦急呼唤——到底何时才能听见哗哗雨声(何时得见雨浪浪)?"浪浪"这个象声词让读者仿佛听见诗人心中对雨声的渴望。
全诗妙在将"盼雨"这个简单主题写得层次丰富:既有粮荒的现实焦虑,又有避暑的生动场景,还穿插着对清凉食物的幻想,最后落在对降雨的急切呼唤上。诗人用日常事物(存粮、蒲扇、野藕)和自然现象(火星移动)来表达情感,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人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真实心境。
苏籀
(1091—?)眉州眉山人,字仲滋。苏迟子。事亲孝,仅十余岁,侍祖辙于颍昌九年,未尝去侧。以祖荫官陕州仪曹,历太府监丞、将作监丞。请祠归,卒年七十余。以文学见知于晁说之、洪炎等人。有《栾城遗言》、《双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