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尚书公冢下
平原令仆射,精锐畅人谋。当时焚谏草,安知即山丘。
零落三十年,谁其追远猷。只今忠义风,夜夜鸣松楸。
啼鸟劝行沽,催花生道周。遗墟泣翁仲,荒蹊风马牛。
非无玉树郎,抱官在中州。悠悠生存子,那得不沉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荒废的墓地景象,表达了对忠义之士被遗忘的痛心和对现实的忧虑。
开头四句写一位正直官员(平原令仆射)生前敢于进谏,死后却无人记得。他生前焚烧谏书草稿的谨慎,没想到死后墓地竟如此荒凉。"零落三十年"四句直接点出:三十年来无人追忆他的忠义精神,只有夜风吹过松树楸树的声音,仿佛在诉说他的事迹。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物烘托悲凉氛围:鸟儿啼叫似在劝人买酒消愁,路边的野花催促着行人,石像(翁仲)在废墟中哭泣,荒凉小路上只有牛马经过。这些意象都在强化墓地被冷落的凄凉感。
最后四句发出沉重感叹:不是没有才俊(玉树郎),但他们都在朝廷做官。活着的人只顾自己,怎能不让人感到深深的忧虑?这里暗含对当时官员们漠视先贤、只顾自身利益的批评。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和鲜明的画面,传递出一个深刻主题:社会对忠义精神的遗忘是令人痛心的,而这种遗忘正反映出时代的堕落。诗人通过荒冢的萧瑟景象,唤醒人们对正直品格的珍视。